专戏专服与传统衣箱的问题
早期戏班是用十六个衣箱存放全部戏服道具等用品的,各箱内所放的衣饰物品都有规定。但后来的人已不遵守这套规则,而且现存文献亦无记述、甚难考证了。现今的戏班常用的服饰,大都是沿用以前流传下来的方式,以数个至十多个衣箱的服饰去演出全部的戏。换句话说,即同一套戏服可以在多个不同场合或多个戏中穿着。原因是经济问题,另外戏班艺人及观众已习惯了戏服的程式性,观众一看台上演员的服饰便知该角色的基本身份、性格,即观众与演员之间经长时间的实践,已习惯及取得对服饰程式性的共识了。 但近数十年来,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,开始进行戏剧的改革,有某些重点的戏曲是采取专戏专服的做法的。原因是有人认为传统戏曲服装并不能反映剧中的时代性,什么朝代都可以穿同一套服饰是“不科学”的,因而在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专戏专服的尝试,比较的有一九五九年的《关汉卿》、一九八○年的《荆轲》、《昭君公主》、《搜书院》、一九八八年的《吴起与公主》、《南唐李后主》,及近年的《越国皇后》等。它们全都是历史剧,因此便依古代历史记载而考据、设计专为该等剧目而造的戏服。 要推行专戏专服的最重要条件是:一是有庞大的经济支持;二是有专门人材去设计。这两方面中国内地都是容易解决的问题。自建国后,广东省的粤剧组织起了很大变化,除了有正统的粤剧训练学校外,粤剧制度亦有很多改变,例如服饰公家制,设立导演、舞台监督等专职,加设服装设计人员、布景美术设计人员,剧团有固定乐手等。而这些改革背后最重要的因素是剧团国有化,在此大前提下改革才有可能,因为以民间私人剧团,无论在人力或财力方面都分散的情况下,是不可能实现这些改革的。例如香港的剧团很多,但有能力去实行专戏专服的极少,例外的是雏凤鸣剧团,她们曾在《帝女花》及《李后主》等戏中用专为该等剧设计的戏服。其他剧团则未闻有如此做法。南洋、美洲等地的粤剧团不多,演出少、人力少、资源少,因此更加不可能有专戏专服了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